作为学校“特色工作室培养计划”建设的特色工作室之一,陶艺工作室“以导师为运转中心,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本科主体教育之外,针对专业能力较强且自愿加入的同学进行特殊人才培养改革。在两年多的发展中,紧跟学校人才培养步伐,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创作兼备的陶艺个性化人才。
(工作室上课场景)
专注“精而专,博而广”
“陶艺”既是传统的名片,又是国际艺术的代名词。陶艺工作室2015年成立,2017年11月开始由孟福伟老师全面主持工作室教学。在现代大学体制下,打破专业与班级教学传统固定的模式,转为课程教学、导师负责、项目带动等培养模式。
(导师孟福伟)
工作室采用“1+N教学”模式,孟福伟解释道:“1是指一位特色工作室导师,N是指多位老师,他们可能是本校的本专业或其他专业老师,也可能是外校在编老师,或者非编的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总之工作室采取由导师作为指导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集合自身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安排多专业人才给工作室成员开设不同方向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课题学术研究为核心,组织授课教师开展系列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做到“精而专”,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创作和专业的拓展;在基础方面做到“博而广”,重视基础教育和当下学术界关注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1+N教学”模式)
孟福伟表示,对于学生的培养,他有几个关注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学生要在持续性学习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在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注重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推展能力;最后是基础与创作并重。
个性化培养:注重跨越融合强调实践锻炼
工作室在选拔艺术苗子时,既欢迎有志在陶瓷造型领域持续研究探索的人才,又包容跨专业学习的学生,只要他们学习意识强、认真勤奋、目标明确,都是可以挖掘和提升的。面对陶艺工作室来自学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不同学术背景的同学,应如何为具有不同潜力的专业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孟福伟作为陶艺工作室的导师,有自己的想法。
(老师作品)
工作室立足于“陶的本体语言”,并注重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邀请非陶瓷专业的老师参与教学工作。工作室鼓励对外承接项目,但要求必须将其纳入教学中,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实践生存能力,以便将来能够“立得住,站得稳”。工作室的同学每年有一到两次外出考察的机会,相对大班教学自由度更高,考察的内容更详尽和深入,从而开阔学术视野。
对于非陶瓷专业的学生,孟福伟建议可以从本身对陶艺方面感兴趣的内容着手,让创作能够结合所学专业,让作品语言更丰富。来自新媒体专业的蒋先财同学说道:“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孟老师鼓励创作带基础教学,他会根据我们的方案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边交流边跟进,让我收获颇丰。”
(上课场景)
发展目标:构建陶瓷本土语言,激发学生个性
(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地处西南,制陶原料、资源丰富,并有少数民族原有的制陶文化保留,制陶的地域优势和特色明显。川美以陶着重发展不仅有地域优势,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所以川美的陶艺特色工作室要立足当下,分析、借鉴、学习,积极构建陶瓷本土语言。
孟福伟认为,从川美陶艺专业的历史看,要在学术上做出特色,必须立足现代审美和传统制陶技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陶瓷成型方法和陶艺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形成多元、自我、独特的陶艺制作风格。
工作室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而且让大家对未来发展充满期许。“本着可以接触更多材料的初衷进入了陶艺工作室,和老师出去考察,积累经验,和团队一起创作作品是来到这个工作室最大的收获,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坚持陶艺。”雕塑系陈垭楠同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陶艺工作室在全国有特色、有闪光点,从工作室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领域自信地发挥所长。”这不仅是孟福伟对工作室和同学们未来的殷切期盼,也是工作室教学的初衷。
(学生陈垭楠作品)
(学生蒋先财作品)
(袁月 刘晓梦 唐芮/文 工作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