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8版美术副刊,刊登了韦德网站校长庞茂琨教授所著文章《用古典美展现时代新韵》。
以下是文章全文: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我有幸现场聆听,深受鼓舞。
我长期深耕于油画创作,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自油画传入中国,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不断展开油画民族化探索。他们在中外不同的艺术体系中寻找融合点,在兼收并蓄、转化再造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赋予油画中国韵味。作为一名油画家,我早年涉猎各种风格流派,直至研究生期间,我迷恋上古典油画——它不仅具有写实、叙事的功用,还充分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深入探寻,我发现古典油画同样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谐之美、气韵之美。从此,我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位,即以古典主义风格刻画生活中的典雅之美、静穆之美,赋予写实油画以新的活力。
在(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读书期间,我的绘画观念深受学院影响。(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一直以现实主义艺术为追求。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创作传统,驱使着一代代川美人不断传承创新,力求生产出有精神分量的美术佳作。以罗中立油画《父亲》为代表的乡土题材美术作品,便是经典之作。所以,无论我多么迷恋古典主义风格、认真研习技法,它们都只是我表现生活、表达思想的路径。我的作品所关注的对象和折射的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国的。我创作于1983年的成名作《苹果熟了》,便用古典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位劳作间隙中的妇女形象。厚重的笔触、简约的构图以及凝重的色彩,将日常生活题材进行了精神性的转化,让观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庄严感和静谧的诗意,实现了对乡土题材的美学升华。
30余年来,我的创作始终立足时代生活,题材不断变化。从早期的民族题材到都市题材、历史题材等,我从不同视角切入历史现场和社会生活,探索古典主义油画语言对当下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从而在创作中实现对精神世界的观照。我一直努力通过形象塑造实现情感传递。所以,在人物形象刻画中,我既重视现场写生以保持人物的生动性,又力求超越表象所见,让观者通过具体形象体验特定语境下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精神共鸣。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感受时代脉动,传递时代强音。主题性美术创作最能考验创作者对时代主题的把握与提炼、考验创作者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也更加关注主题性美术创作,通过创作、评审及组织师生参与主题性美术创作,加深了对艺术与时代关系的认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创作了油画三联画《永恒与短暂》。作品以写实手法,用古典主义风格,定格医护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休憩的瞬间。对人物精神状态的细致刻画,使画面基于写实而又超越于单纯写实,纯色的背景更增强了人物的厚重感,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肃穆、庄重的艺术氛围,起到以个体折射群体的作用,凸显医护人员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充分发挥油画优长,创作了《开天辟地》和《彝家新村欢迎您》,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以当代视角反映百年党史的历史瞬间。《开天辟地》的创作中,我力求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着重反映革命先辈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自信风貌;《彝家新村欢迎您》的创作中,我以巧妙的构图,表现出彝族人民内心的激动以及对乡村振兴的信心。两幅作品都重在传达一种感人的力量。
艺术创新绝非是单纯的图式翻新,每一种成功的视觉样式,都表现出特定的哲学观念、情感体验、精神诉求。油画的民族化探索,需要在时代生活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将继续致力于古典油画语言与民族审美的结合,使中国油画在时代精神的表达中焕发新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