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工艺美术专业从1940年代开始,首先将传统漆工艺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首开中国设计艺术分科教育的先河。全国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李有行、雷圭元、庞薰琹、沈福文等都曾在该专业任教。1981年,原有工艺美术系下设漆器美术设计、染织美术设计、装潢美术设计和陶瓷美术设计等专业成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得工艺美术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新增工艺美术专业学士学位。
2016年,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转型升级,践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在全国艺术院校中较早成立手工艺术学院,为重庆市第二批应用转型示范院校,形成了西南地区唯一涵盖工艺美术学士和硕士的培养体系。
手工艺术学院全系教师30人,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12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4人,柔性引进陶瓷艺术专业专家1人。近年获批国家社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领域立项8项,作品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和优秀奖若干,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深耕传统工艺,培育创新创业型当代艺匠
手工艺术学院根植于西南地区深厚的工艺传统,深耕传统工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建构形成了工艺美术材料与工艺实验课程群。课程体系强调跨界性和融通性,强调传统工艺再造的专业特色,着眼一技多能的探索,为工艺美术提供行业梳理与学术服务。工艺美术专业以“现代工艺美术”理念为参照,旨在培养具有大艺术视野,具有开放、多维、动态的现代思维方式,能够掌握多种现代手工艺材料与工艺的技能知识,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前包括漆艺术、首饰艺术、陶瓷艺术、纤维艺术四个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美用一体的工艺观念;深耕西南传统工艺,助力传统工艺振兴;突出艺术共生观念,聚焦在地化及国际化。
兼容并蓄,以时代需求结合传统教学体系
手工艺术学院在教学上借鉴日本和法国工艺美术教学体系,兼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及思想,融汇贯通,注重实践创造,形成兼具坚实厚重与灵动创新于一体的“川美手工”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遵循“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修订教学大纲,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体系架构。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拓宽专业面,获得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能力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并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个人能力的整合,奠定多向度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学院更加注重跨工作室课程的开发,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创意思维,设计编制一系列有独特方式的交叉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此外,将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作为一般方式,跟踪国际较高水准院校的教学形态,在叙述知识点案例、资源、文献等方面逐渐平行实现。进行视域广阔的课程资源开发,真正实行专业形态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向工艺美术的升级转型。
活化传统,聚焦实验、实践性成果转化之路
手工艺术学院实行“1+3工作室制”培养方式,即学生大一进入基础部学习,大二至大四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填报工作室,在双向选择基础上,进入工作室学习。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立了七个专业工作室,分别是陶瓷艺术、漆画艺术、漆器艺术、纤维艺术、金属艺术、首饰艺术、玻璃艺术。同时,拥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工艺美术出版中心、重庆市旅游商品研究开发中心三个研究机构。通过工作室课程+特色工作室培养+拔尖班培养+国际工作坊工艺美术专业积极进行较高水准的创作实践,并且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师生在国内外重大展事中屡获大奖。这不仅促进了教学,还使得手工艺术学院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较高的学术交流平台。
此外,为有效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手工艺术学院先后通过建设校外合作基地,与荣昌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与宜兴徒手崔砂陶艺馆、成都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成都漆器厂、四川省青神县国际竹编艺术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走马羌寨特色生态型文化产品设计研发基地等社会单位在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创作、作品营销等方面建立了持续的、良性的、稳固的合作关系。
手工艺术学院以培养中国“当代艺匠”为目标,秉承大艺术、大工艺传统,着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传承,倡导“大国工匠”精神,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工艺美术行业。
(文:李皓;图:手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