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02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浏览量:
6月30日,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主办,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大足学研究中心、美术学系协办的“2016年巴蜀石刻艺术国际合作工作营?中国早期艺术与汉代建筑学术讨论会”在韦德网站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天津美术学院、中山大学、成都博物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讨论会共有14位学者发言,分一场主题学术报告与三场专题发言,同时还有评议、自由讨论、提问及讨论会总结等环节。会议由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秦臻主持,他首先就本次讨论会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指出,本次会议旨在聚集众多国内优秀的学者,通过他们对中国早期艺术与汉代建筑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引发学者们对四川汉代石阙为代表的最早地上建筑及与墓葬有关问题的讨论,希望能寻找新的切入点对更多问题进行思考,从考古学、艺术史、人类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的视角,建立新的研究范式,开创新的研究方法,在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
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作了关于“形象秩序——沂南墓重新调查及研究”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了在关于汉画研究中的一系列新型理论,并将汉画表现方式主要分为符箓、神祗、叙事、装饰四类,最后又从汉画形象对秩序的遵从在逐渐发展中表现为秩序的超脱,给予我们对汉画研究方面重要的启示。朱青生教授还回答了在场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将活动带入第一个高潮。
第一场专题研讨会由四川大学王煜主持。天津美术学院的江彦文围绕汉阙公共性的视角发言,指出了关于汉阙研究的几个问题,有其作为大门、墓地标志的公共性,再到丧家对孝心、权利、道德的表现,认为汉阙是一种具有有独立语言的雕塑;秦臻针对沈府君阙垣址展开,猜测沈府君阙所在墓地可能建有墓垣,而沈,一系列历史文献进行佐证;中央美术学院王磊在发言中,从山东莒县孙熹阙的研究联想到重庆云阳的景云碑,认为地上建筑碑、阙、表、观等可能与所在的时代、文化背景有关;成都博物院的苏奎副研究员认为,渠县地区出现的青龙、白虎衔绶带具有地域性,它们与铜镜上的龙虎表现形式均是受汉代视死如生观念影响的产物。其后,学者们进行了交流,由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评议,郑岩认为阙是一个开放的建筑物,亦是一个将死者黄泉之门关闭的建筑,因此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还可以进行许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如何进入研究,即使是以往学者大量研究过的材料亦可发现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场专题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刘冠主持。北京大学的郑亚萌首先发言,对其目前所做的安丘董家庄汉墓三维模型进行了展示汇报,引起在场学者的兴趣,并对其如何操作、以后的适用方向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魏离雅对其近年来所关注的长江以南地区的崖墓进行了发言,并将其分布情况与汉末交通史联系在一起,从材料、技术、风格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崖墓进行了讨论;四川大学王煜副教授通过对马王堆帛画上阙的分析,将闾阖、璧门、天门、天帝等在汉代的发展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马王堆帛画从下至上表现了闾阖璧门、昆仑悬圃、天门到天帝,并提出了位于统治边缘地区的“边缘理论”;中央美术学院耿朔博士对汉代、南朝画像砖进行比较,认为汉代画像砖具有地域性,而南朝画像砖存在于等级、身份较高的墓葬中,体现出艺术的自觉,并提出了从汉代到南朝的传播线路与“汉制”、“晋制”的问题,六朝石阙、石兽、石表可能均源自于汉朝。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分别对几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对于汉画的研究从题材到其政治、文化背景均有重要价值。
第三场专题讨论会由中央美术学院耿朔博士主持。北京大学刘冠的发言主题为探讨汉代栾栱的符号意义,对汉阙、汉画像砖上的栾栱进行了分类,认为栾栱以大为美,以勾弯为美,并具有向上的意义;北京大学的徐呈瑞主要是对朱鲔石室进行空间方面的研究与器物方面的试读,为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中如何进行研究提供了启示;中山大学周繁文对罗马拱门与凯旋门的讨论,并提出在研究石阙时,我们可以通过阙的功能以及起源,与社会学、背景文化联系在一起,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天津美术学院姜彦文对以上学者发言做了评议,三位发言人也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
最后,学术讨论会由四川大学霍巍教授总结。他提出了中国考古的两个方向: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历史考古与美术考古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包括我们研究的遗迹、遗物与中国历史传统、文献记载相结合,在分型、分式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解决其时空关系与背后的活动,这种方式既扩大了考古的深度,亦拓宽了其广度。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图文: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陈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