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看维多利亚时代的室内装修,光线偏暗,墙上满是饰物,大家觉得这是富裕的象征。到了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就是大量采用自然光。这就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在采光上的体现。”
“给绿树照绿光,可能是营造出了一定的商业氛围,但也不是很理想的照明环境。”“我们亚洲的不少城市照明其实都有点过于喧嚣”……
方晓风实时网络连线演讲
这些有关日常灯光设计的“思想火花”全都来自11月26日上午在重庆大学城举行的“2021腹地智慧:光化万象”设计论坛。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唐林涛副教授等在内的业内大咖齐聚一堂,围绕“光化万象”这一论坛主题,依次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
灯光使用背后其实是“文化”
本次“2021腹地智慧:光化万象”设计论坛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共同主办,这也是该论坛连续举办的第七届。
在现场,率先致辞的(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副校长段胜峰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将继续从中国内陆展望灯光设计对空间、城市、生活的深度参与,探讨光文化,以及相关技术成就的最新进展。在他看来,“这对借助艺术和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品质,营造美好生活场景具有重大意义。”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是第一位带来主题演讲的嘉宾。尽管受疫情影响他未能亲自到场,但在实时网络连线中方晓风仍把自己研究观点分享得格外引人入胜。
多种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对比是方晓风教授演讲给上游新闻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室内装修,光线是偏暗的,墙上的装饰也是特别满。当时大多数人觉得这个就是富有的象征。”方晓风表示,等到了威廉·莫里斯(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生活的年代(1834–1896),室内装修墙就变空了,“人们对光的运用、塑造变得更强调自然明亮、通风。”
论坛现场
“再看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图根哈特别墅,大型条幅窗开始出现。”方晓风说,这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主义不仅是形式、语言的变化,“人们价值、文化观念的转变在采光思路变化中也是可以强烈感受到的。”
给绿树照绿光其实“不理想”
同时,方晓风还以中国香港、日本东京街头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商业店招霓虹灯为例表示,“从对待店招、灯牌的态度也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方晓风表示,亚洲灯饰大多脱胎于古代的招幌(古代最原始的实物广告和标记广告),是偏繁华和喧嚣的,而欧洲的则相对比较干净。“就是文化基因不同,各有民族文化积淀和魅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方晓风同时也认为,“我们的城市夜景有时是显得过度繁华和喧嚣了。”其中,他特别提到了“尤其是像给绿树照绿光,这可能是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氛围,但它并非是很理想的照明环境。”
论坛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教授则在《光,作为空间的助力》的演讲中指出,光可以塑造形体,可以建构空间,是建筑师表达创作理念的好伙伴。他通过对自己主持设计的几个建筑案例的介绍分析,何教授与听众分享了他对光和空间,光和建筑,光和场所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唐林涛副教授带来了《光的现象学》的演讲。他提到,在与光相关的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的创作中,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将光强、亮度、照度、色温等被现代光学定义的“物理学之光”转换为意向性与生活世界、时间与空间等富有哲学含义的“现象学之光”。两者分属科学与人文两个领域,是对光不同维度的关照。
“结合当下看,我们近年主要探讨、倡导的是如何在灯光工程中‘做减法’。”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之一、(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中心主任李敏敏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的业内思考一大重点就是“如何在使用光时保持克制,不让它泛滥”。
论坛现场
众所周知,夜景一直是重庆名片。李敏敏表示,这源自重庆特殊的山水地貌,灯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个有趣的语境。“包括重庆在内,可以说光影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展现灯光,而是如何更好的展现灯光。”而创立于2015年的“腹地智慧”论坛一直以来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同时,李敏敏还表示,“腹地智慧”论坛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立足本土,为社会需求、经济建设服务,展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