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华龙网深度报道韦德网站:揭秘!原来“国展”落户重庆的“幕后推手”是他?——四川美院激发“金字塔效应”厚植城市艺术底蕴

日期:2019-11-05 作者:姜连贵、陆睿、杜典韵​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浏览量:

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油画展区和雕塑展区在(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美术馆和重庆当代美术馆圆满收官。

本届全国美展两个展区在重庆的举办,创造了两项记录:“第一次由北京之外的同一城市同时举办两大重要展区”和“重庆第一次承办全国美展”。

一座西部城市,为何能缔造如此佳绩?

这背后,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本土美术界的不懈努力之外,重庆还拥有一个“先天优势”。

那就是这里有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美术专业院校——(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

帮助一座城市获得国家顶级美展的举办权——川美凭什么“能”?

很多人并不知道,为厚植重庆城市人文底蕴,川美前后历时数十年,着力搭建了一座“金字塔”——

薪火相传筑“塔尖”

——“名家梯队”点亮顶级美术殿堂“重庆星光”

这个秋天,川美老教授刘国枢可谓“双喜临门”——

第一件喜事,是他在10月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诞。

第二件喜事,是全国美展油画、雕塑两大展区于9月底在重庆开幕,而这两个展区均设在川美。

为支持学校办展,刘国枢特意将新近创作的油画送来参展。

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刘国枢素有“川渝油画之父”的美誉,堪称西南美术界泰山北斗。

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幅著名插图《飞夺泸定桥》吗?

它的作者,就是刘国枢。

在纵贯大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刘国枢相继创作了《红军在川北》《飞夺泸定桥》《乞妇》《盲婆》《流浪汉》《送饭》《解雇》《县委书记》《为了边疆人民的幸福》《春江水暖》等一大批著名画作,成为彼时西南美术界的旗手和标杆。

光阴流淌间,刘国枢一手握画笔、一手执教鞭,培养出众多优秀弟子,其中就包括王大同、罗中立、何多苓等后来闻名遐尔的新一代画坛旗手。

在(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每一位像刘国枢这样的艺坛名宿,都是一颗传承艺术技艺和精神的“火种”。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在“火种”的光芒照耀下,偏居西南内陆的川美,持续放射出闪耀全国的“星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伤痕美术”“乡土艺术”和“85新潮”等艺坛新风在重庆异军突起,随即劲吹全国。其中,一批来自川美的画坛新秀大放异彩,涌现出罗中立及其代表作《父亲》、何多苓及其代表作《春风已经苏醒》、程丛林及其代表作《1968年×月×日雪》、高小华及其代表作《为什么》等新生代扛旗手和重磅佳作。

新世纪以来,从川美毕业或正在川美执教的一大批艺术家,构成了重庆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外艺坛持续发力,频频为重庆赢得“高光”时刻。

扎根重庆的数十年间,一代又一代川美人薪火相传。在不断产生名家名作、获得多项大奖的同时,也持续引领着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美术风尚,在全国美术界赢得了话语权。

就如全国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主席、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所言:“作为中国美术重镇,重庆一直是中国西南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对西部地区的美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以川美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异军突起,从雕塑《收租院》到油画《父亲》,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机制创新固“塔身”

——“实战导向”塑造专业美术人才“专业课堂”

9月22日,(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美术馆,全国美展油画展展区开幕。

一幅名为《希声奏鸣曲》的油画高悬于第一展厅中,引得数以千计的观展者驻足流连。

画作运用古典油画语言,讲述了一个母亲夜晚加班工作的场景。画布上,人物位于视觉中心,埋头专注于工作。通过她睡意朦胧的眼,观展者能感受到一种平静祥和的美。

这幅作品拥有“两个之最”——它的作者孙亚,是本届全国美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在重庆成功选送的11件进京作品中,它也是唯一一幅由在校本科生创作的画作。

孙亚生于1997年,今年刚从川美油画系毕业。毕业前夕,她凭借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理念和技能创作了《希声奏鸣曲》,作为自己的毕业创作。

没曾想,这个作品竟然获得了本届全国美展油画展的“两个之最”。

在艺术道路上初尝胜果,这位年轻艺术家踌躇满志:“我准备报考本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不仅仅是孙亚——本届全国美展共展出作品595件,其中由川美师生和毕业校友创作的占了很大比例。

在这样的“集团作战”背后,川美作为西南美术教育“主阵地”的价值赫然凸显。

“建校大半个世纪以来,川美一直坚持‘创作带动教学’的实战化教育导向,向重庆、西部和全国输送了大量美术专业人才。”川美副院长焦兴涛如是说。

在“创作带动教学”导向下,川美着力创新教学模式,开辟了美术专业教育三大全新平台——

一是教师特色工作室。

“由教师开设各种个性化工作室,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和特长选择加入,实现了‘量身定制’‘精确制导’的个性化教育。目前,在学校本科教学中,这个模式已经与年级制大课教学并行。”焦兴涛说。

二是艺术家助力计划。

“由学校提供工作室和一定的生活费用,邀请年轻艺术家进驻课堂,在开展创作的同时担当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为他们就业创业提供‘护航’。目前,这一教学模式已经针对国内艺术家推行,下一步还将向国外拓展。”焦兴涛说。

三是依托主题研讨和创作,鼓励学生参赛夺奖,提升其就业创业的实战能力。

“针对重要展览和重大题材创作,学院建立了定向培训和研讨看稿制度。学校还建立了重大题材创作中心,师生们可以在中心内交流切磋,在集体帮助下共同提高,并针对同一重大主题开展‘集团作战’,提高获奖命中率,从而提升师生的实战能力。”焦兴涛说。

拓“美”之源扩“塔基”

——“公众教育”厚植城市人文底蕴

9月30日,7岁的李夕若曦起了一个大早。

在母亲的陪伴下,她来到(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美术馆,过了一把“高雅艺术”的“瘾”。

辗转在造型时尚的展厅内,流连于色彩炫动的展品间,李希若曦目不暇接,不时和母亲驻足停步。

一直参观到夕阳西下,母女俩才缓缓步出美术馆。

对这次亲子艺术之旅,李夕若曦的母亲说:“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就住在大学城,因此经常到川美参观。”

“经常到川美参观。”这位母亲的寥寥数语,揭示出川美对厚植重庆人文底蕴的第三重助力——依托自身健全的艺术场馆和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举行展览、比赛、评选等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以“公众教育”提升大众审美水平,从而厚植城市艺术底蕴。

对此,川美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这样诠释:“美术馆是一个连接社会和大众的平台,跟所在城市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公共教育已经成为美术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为不断提升“公共教育”功能,川美通过“软硬兼施”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何谓“硬”?

即加强展馆等硬件建设,打造公众艺术体验阵地。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新老校区建筑总面积已经达到三万多平方米。不论是展览环境,还是展厅的基础设施,在全国的高校中都算做得非常好的——其中,川美美术馆的体量和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在国内的高校美术馆中名列前茅。”

何谓“软”?

即提升公共艺术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更深刻的艺术体验。

“为优化美术馆展览内容设置,学校制定了‘三三制’标准,即三分之一针对本校师生办展,三分之一针对国际性个展群展,三分之一则举办由展业策展人组织的专题展和学术邀请展——按照‘三三制’标准,美术馆功能划分明确,展览主题也更加丰富;同时,美术馆也不断提升对公众的服务水平,比如本届全国美展期间,美术馆就策划了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又组织志愿者对公众进行了导览和讲解——像这样的服务,美术馆在全国美展期间总共提供了300多场次。”何桂彦说。

“软硬兼施”之下,川美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经常去”的艺术体验场所。

仅以本次全国美展为例——自9月22日、25日开幕以来,两大展区累计接待观展者39万余人次,相当于每一百名重庆人中,就有一人前往观展。

对此,市美协秘书长魏东给予了高度肯定:“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唯一的美术院校,(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底蕴和创作活力,也给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太多太多的关键词。明年,川美将迎来80周年校庆——今年承办全国美展,也是对川美80年历史的肯定。”

在往来观展的人群中,在经年累月的努力下,一座城市的艺术底蕴就这样渐渐水涨船高。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姜连贵 陆睿 杜典韵

责任编辑:杜典韵

责编:李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