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客户端:“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近2000川美学子创作出一台艺术盛宴

日期:2018-11-08 作者:李星婷、熊明 实习生 韩羽柔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浏览量:

本报道链接:http://app.cqrb.cn/economic/2018-05-27/36158.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韩羽柔 编辑 袁尚武 摄影 熊明)将纳兰容若的词书写在古色古香的灯箱上;用陶瓷和树脂将消失的昆虫种类制作成“琥珀”样的作品……5月27日,一年一度的“开放的六月——(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艺术游”活动拉开帷幕。展览上,川美学生用各种奇思妙想的作品,体现他们对环保、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思考,将生活之美用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创作出一台艺术的盛宴。

记者 熊明 摄

制作“琥珀”作品反映环保问题

用陶瓷作品制作出象征人生命变化的眼睛或美轮美奂的白色瓷盘;用漆艺和书法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充满意境的山水作品……27日下午,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大学城校区美术馆一楼,就被大量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所震撼。

其中,9个晶莹剔透像琥珀一样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每个黄色、类似树脂的固体里,都安静地“睡”着一只昆虫。这组作品的名字叫《hippo》(意思是因为人口过剩等原因带来的环境污染),由手工艺术学院学生李韵依制作。

“创作这个作品主要是现在污染太严重了。”李韵依说,昆虫是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动物,现在有不少昆虫因为环境污染而永远灭绝了。

在查阅资料获取一些灭绝昆虫的信息后,李韵依挑选了淡水甲虫、黑尾萤花天等9种不同形态的昆虫,根据它们的信息制作成“标本”。用陶瓷烧制成昆虫的形态,然后上釉,再放进特殊材料制作的“树脂”里封闭。李韵依做这组作品整整花了半年多时间,“希望能切实唤起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

记者 熊明 摄

将巴渝诗词书写在非遗物品上

在中国画系展厅,有一组作品非常有意思。这组名为《巴渝文化伞组》的书法作品,被作者杨玉洁别出心裁地书写在一组油纸伞上。

“我是四川泸州人,我们当地的毕六福油纸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玉洁说,今年系上毕业创作的主题是巴渝文化,自己学的是书法专业,就想能不能将古代巴渝的诗词,用一种独特的载体来体现呢?

于是,在当地的伞厂买回伞架和防水的伞纸,杨玉洁用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4种字体,分别将苏轼、杜甫、陈子昂等人描写巴渝的诗词,书写在伞上。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看见,这组作品将中国书法的魅力和传统非遗的韵味结合地美妙无比,极富韵味。

记者 熊明 摄

用跨媒介雕塑作品表达情感的怀念

一张泛黄的空白旧报纸装裱在古铜色的木质画框里,你以为这不过是个旧报纸陈列处。但随着投影仪灯泡亮起,一个个现代风格的画面在旧报纸上流转跳跃,新鲜的内容与旧的报纸形成强烈反差……这是雕塑展厅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陈企的作品《光阴的故逝》。

“小时候我的作文上过报纸,因此我对报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陈企书,在电子化阅读的时代,自己想用这种独特的形式将旧报纸呈现出来,给观者一种时光流逝感,以表达一种美好的回忆。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副院长张杰表示,举行“开放的六月”艺术游活动,正是为了让大众走近艺术、了解艺术,知道原来生活的许多情感、事件,都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从而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这也是川美持续多年来开展艺术游活动的目的。

重庆日报在展览现场还看见,用陶瓷制作成破碎的蚕茧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用巨型油画描绘古诗词中的意境、用装置艺术作品反映传统中医文化……近2000名川美学子用各种创新的手法,创作出这场艺术的盛宴,同时也带给观众们冲击和思考。

责任编辑:顾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