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
重塑峥嵘岁月
—— 访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获得者李震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9日 16:25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网络工作部    浏览:

一组浮雕《八一南昌起义》,一群雕塑家正在探讨创作方案,他们或站或坐,传神的人物形象还原了当年创作者们在工棚里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幕。这组雕塑作品就是出自于韦德网站雕塑系青年教师李震之手,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的《为新中国雕塑》。

难忘的经历,埋下创作的种子

坐落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家如雷贯耳,不过游客鲜有机会近距离观摩。李震因为一个特殊的契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中央美院接到一个重大项目——复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李震当时正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因此接到了复制纪念碑正面最大一块浮雕——渡江战役的重大任务。原作称得上是新中国雕塑的基石,是老一辈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作品。校方给予他们鼎力支持,不仅从浮雕原作者家属的手中取得大量的原始文献,还为他们申请到登上纪念碑近距离观摩的机会。

“能够近距离去摸一摸老先生做的浮雕是打小的梦想。当时真的非常激动,直到现在脑海里还会经常回忆起那天的很多事情。”说起登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一刻,李震的声音提高了两度。一寸寸的测量,一笔笔的记录,李震尽己所能将浮雕细节跃然纸上,铭记于心。

“这些浮雕呈现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程,它们的创作者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咱们雕塑以及教育行业的奠基者。我们雕塑能有现在这种成果,离不开老先生们的辛苦付出。我想在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李震在复制浮雕的过程中,也详细地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成稿背景。老先生们在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的背景下,有的留法学成归来,有的放弃在南洋的优渥生活,回归到最需要他们的祖国怀抱中。经典炼成的背后是一个个伟大的灵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将那流金岁月再现,成为了李震埋在心中的一粒种子。

细入毫毛,重塑经典时光

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给了李震一个了却夙愿的机会。雕塑历时两个月成型,对于李震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仗。“我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好歹都爬出来了。”在这百炼成钢的作品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为新中国雕塑》是一组大型的主题性雕塑,以高浮雕《八一南昌起义》为背景,衬托着张松鹤、萧传玖、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王炳召、曾竹韶七位大师的圆雕,还原了当年创作者们在工棚里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幕。雕塑中几乎所有的难点都在此汇集——高低远近错落有致的人物组合、无数含有历史意味的物件、传神的人物形象……可以说细节上差之毫厘,韵味上则差之千里。

“为什么有时候说肖像雕塑很难做,其实难做是在人物内心活动。”出身具象写实工作室的李震如是说。在这组群像中,想要做到这点则更是难上加难。不少老先生仅存有20世纪80年代的影像资料,他们当年创作时的面貌则需要李震通过肌肉、皮肤的复原以及和留法学生合照的反复比对,两者综合参照后才能定稿。李震还走访了这些老先生当年的学生,精益求精,想要将他们的性格特征都还原出来。“当你做完之后,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去看这部分,内心是澎湃的,就说明我做像了。”李震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要求。

除了面部的求真之外,其他的细节都散发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王炳召先生肥大的衬衣,胸前口袋中插着的钢笔,脚上穿着的“老三条”凉鞋,这些老物件都经过了李震细密的考证,正是它们赋予了雕塑时代感。王炳召先生的座椅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座椅的原型已很难找到,李震也为此事纠结了很久。而在一个小卖部买水的时候,李震和他寻找已久的椅子邂逅了,李震急忙将它从老板手中借来。谁也想不到拼图的最后一块竟然就藏在雕塑工厂外的老店里。

最后的翻制也让李震费尽心血。全国美展对雕塑有重量要求,因此李震决定用较轻的玻璃钢制作。然而工厂此时却犯了难,他们无法完成这么大尺寸的翻制。李震找到了两个学生作帮手,借用许多方法将群雕的数据记录下来,写满了一大张素描纸,最终分开翻制后重新组装。“在这期间我脑袋都大了”,李震苦笑道,“但这件作品就像是亲生的孩子,再难也很细心地照顾着”。

艺术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需要专注与责任

作为川美的青年教师,李震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素养、轻松的课堂表现,在学生间有着良好的口碑。对于如何学好艺术,李震谦虚地表示“在我看来,艺术本身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它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有感而发、靠直觉领悟”。因此,他认为,要做出好的艺术,说到底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而这其中离不开专注与责任。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李震用了一个字“轴”来形容那时的状态,就是看什么东西总想着琢磨出点儿东西来。其实,这就是他觉得在艺术学习道路上最实用的经验——专注,不要轻易放弃。他认为,当下的社会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着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做学问却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专研不透的。“就好比一条虫子啃苹果,苹果皮硬,啃两口钻不进去,换个地方啃,可能它啃一天都啃不进去。如果找准一个地方,最后肯定能尝到甜头”。

“年轻学子对艺术应保持一种责任感,老一辈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们则应该去继续发扬光大!”李震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与责任。

(袁月 曹大为 叶蔚苒 徐甲佳/文 受访者供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