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强,1957年出生于四川,1984年7月毕业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工艺美术系染织美术设计专业。现任(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理论及批评。荣誉称谓: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成果:《中国衣经·民族篇》主编、《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主编、《装饰艺术设计丛书》副主编等。
记者(以下简称记):余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近期的专业研究和著作。
余强(以下简称余):我近期正忙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的结题事项。内容主要是研究荣隆地区夏布工艺可持续性传承的有关问题。目前研究成果是在荣隆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针对整个夏布工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文化遗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产性的保护是夏布工艺继续传承的一种最好方式。课题提出了夏布工艺的传承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工艺文化的延续,也是当地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织布机在荣隆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有,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生产夏布,主要是为了出口创汇。大部分市场由外贸公司掌握,以订单生产为主,既不稳定也难以拓展。然而荣隆地区又想把夏布作为非物质文化发展起来,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因此,课题希望通过夏布的深加工和延伸产品种类来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如床上用品、夏布画等,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能使传统的夏布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记:据了解,您非常喜欢传统服饰中的襦裙,甚至认为应将其作为国服,能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襦裙的魅力所在吗?
余:汉服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谓,一般是指汉朝至明朝时期汉人服饰的总称,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装束样式又有较大差异。所谓曲裾深衣就是汉代装束,大体上看,汉服的特点是交领(胸前交叉)、右衽(上衣前襟向右掩)、袖子宽大(与满人、蒙古人适合骑射的窄袖相异),衣服外形看起来并不合体,需要用束带围系。其次服装的美感也不是特别好。我反而更加推崇唐代流行的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此装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也应属于汉服之一。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因其短袄,裙身长而腰线高,腰间施褶裥,腰部可系围腰和蝴蝶结,还可在袄上穿半袖,把女性的身体衬得很修长。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形制长短都可以控制。我们所知的韩服,特别是男子装束则基本继承了明代服饰,女子服饰则将襦裙演变成上身很短窄的袄和下身很蓬大的裙,成为韩服的一大特色。但日韩是单一的民族,在服饰上有统一的认同感,而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服饰。因此,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服装,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都体现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记:您是硕士生导师,您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有何区别和共通之处?
余: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之处在于:本科生上的课基本上是跟着学校的教学大纲走。因为教学大纲安排的课时和所学的学分都是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制定的,保持一个学习阶段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对于本科学生,不仅要拓宽专业视野,还要夯实基础知识。而研究生阶段的使命却在于准备制造新知识,主要是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的领域。尽管学校也有安排一些学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更多的学习还是跟着导师做课题。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撰写论文,都要靠平时的学术积累和对本专业动向与前沿信息的把握与思考,这是两者都必需的。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更集中,读书与课程都要参考导师的建议与意见,他们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记: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未来走好设计之路有何建议呢?
余: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一个适应、锻炼的过程。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就是设计师,可以独挡一面了,其实不然。在国外,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够叫做设计师,只有通过设计实践,达到职业水准后才可能拿到设计师的职业证书。当然,川美的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大多都比较强,出去后很多学生都是佼佼者,即使不是从事这个专业,也可以游刃有余。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做事认真敬业的精神,在设计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在设计上做出更大成绩。
记:您对川美设计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
余:我认为设计应该更多地贴近生活,为民生服务。艺术设计被称为实用艺术,因为它是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做的设计。因此,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与消费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过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这是由其职业性质决定的。
对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是完成了设计流程中的一道工序,还必须要补上市场营销的课。在川美读书,艺术氛围好,学生可以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但也会使不少设计作品受纯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参加全国的美术展览和设计大赛拿个奖就达到了目标。我觉得国内的这些设计展,似乎还缺少一种对设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设计不仅是作品,还必须成为产品和商品,通过营销宣传等方式最后成为消费品。如果说我们还只是把设计理解成作品的话,似乎很难说是完整地理解了设计的含义。设计的核心过程应该是从构思到视觉表达,最后到实施制作出来,再营销出去。但是在学校里做成成品还是有点难度,学生应该适应这个过程,把作品变成产品。就像现在很多设计都在展板上展示出来,并没有成为实物,就使得各大院校的设计作品感觉大同小异。
记得有一次去韩国设计院校考察时,发现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就在商场里展出,一方面是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展品的检验。展出的是富有韩国传统特色的手工漆皿,做得很精致,都是生活用品,且价格不菲,一问学生,都已预定完了。当我们说“韩流来袭”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继续提升与传播。如果说有什么期待的话,就是设计学科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而立足于学科属性,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充分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后记:在与余强老师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学生真诚、和蔼、负责、认真的态度。“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在交流中,我们被余强老师的那份幽默机智、从容淡定以及儒雅的气质所折服。人生须臾数十年,倘若腹有诗书气自华,宛若温润君子的话,那么再短暂的须臾也是永恒。
(何海南 罗丹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