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学术
韦德网站与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巴渝原乡“开放形式”在地国际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7日 10:15   作者:孙旖旎   来源:设计艺术学院    浏览:

9月16日下午,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北碚区柳荫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为期两周、跨学科、跨专业的中波互鉴与互建:巴渝原乡“开放形式”在地国际工作坊,在韦德网站虎溪公社拉开帷幕。韦德网站庞茂琨校长、焦兴涛副校长,波兰华沙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罗伯特-普鲁德拉教授、格雷戈尔-约泽夫-科瓦尔斯基教授、艾娃-玛利亚-斯米盖莱卡教授,韦德网站教务处处长王天祥教授、建筑艺术系黄耘教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段胜峰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尹恒等出席开幕式,工作坊师生团队共30余人参加了相关活动。王天祥主持本次活动。

庞茂琨为国际工作坊开幕式致辞。他立足中欧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背景,对中国发展机遇、重庆发展态势、学校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希望能以本次中波国际工坊的开展,在更深更广层面深化两校的国际合作。

波兰华沙美术学院罗伯特-普鲁德拉教授介绍了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基本情况,表达了与川美合作交流的美好期待。

王天祥对中波互鉴与互建:巴渝原乡“开放形式”国际工坊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提出: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当代艺术全面社会转向的进程中,艺术与乡村结合日益紧密。中国传统乡村聚落,以血缘宗亲为根基,形成了以“亲情与家园”为主题的,异于他国的文化特质。中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这一根本特征,走一条不同他国的发展模式。

罗伯特-普鲁德拉、格雷戈尔-约泽夫-科瓦尔斯基、艾娃-玛利亚-斯米盖莱卡分别对此次国际工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工作模式等。依托中国乡村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特性,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中国与西方设计思维碰撞的火花,为重庆带来一场开放形式的、体现亲情与家园的巴渝原乡在地创意设计。

在师生交流与讨论阶段,黄耘提出:“当下中国的城乡大环境,特别是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这对于我们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讲如何去介入是很关键的,这需要我们去思考。这次工作坊将社会关系放在当地空间去思考,会对当地村落有一定的激发,会有故事的发生,同时会让学生也学到东西,工作坊非常有意义。”曾令香提出:“可以从公共艺术方面思考,怎么与当下乡村环境进行融合。”曾途提出:“中波设计思路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希望中波双方发挥彼此的优点,将此次工作坊内容完美完成。”郭辉提出了五个新:“新理念:中国的巴渝原乡与欧洲的开放形式相组合;新形式,包括两所东西方知名院校的碰撞会话,以及学院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新体验,艺术家参加当地村民的生活,与之互动;新成果:将成果可视化,传播出去;新希望,此次工作坊,可以说是一个艺术探索,同时也符合当下乡村振兴的形势,希望以此促进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皮永生提出:“在城乡融合背景之下,让城市和乡村能够产生一些连接。同时思考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何在代际分工的情况下,让乡村空心化问题、乡村产业问题、乡村风貌问题、乡村文明问题,通过我们设计介入的方式,得到一个好的方案。”各组学生代表也分别发表对此工作坊的一些想法与建议,表现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导师们及工作坊成员热情互动。

本次中波国际在地工坊,立足开放学术视野,组建跨学科团队;紧密关注中国现实,聚焦中国乡村亲情与家园主题;注重问题切入,注重成果落地转化;以开放形式,期待收获多元多维成果,切实为艺术发展转向、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关闭